来源:宇太光源冲击波
毛泽东向来临危不惧,顾全大局,其胆略过人,很难有人和他相比。重庆谈判,他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“鸿门宴”。但他要比刘邦伟大的多,刘邦是不敢去的,是张良们出谋划策,又给项羽和范增准备了贿赂品,才不得不去的。毛泽东则不然,同志们怕他有危险,劝他不要去,可他自己坚决要去,并自信自己能安然无恙,并能够征服那里的人。实际上是为未来建国提前收复国统区的民心。这种底气、大气、乃至对时局的透彻观察与分析,都是令人惊叹的。他了解蒋介石,对和谈也并不抱有幻想,但他必须要去。所以要去,一是不输理,二是不输人。所谓不输理,就是共产党人是要和平的,将来再打,是你蒋介石毁约,是你蒋介石内战,是你蒋介石不讲理。所谓不输人,就是在人格魅力上,绝不输给蒋介石。论气度、论胸怀、论才气、论风范,都不比你蒋介石逊色。
毛泽东大胆的利用了这个机会,一展中共领袖风姿,只一首《沁园春·雪》,就倾倒了国民党朝野,使蒋介石矮了半截。毛泽东利用这个机会,还不失时机地与国民党内的名流们交朋友,并普遍获得好感。如果蒋介石要暗害毛泽东,恐怕连同僚们都通不过。应该说,毛泽东赴重庆谈判,不但没有毁损丝毫,而且收获颇丰。在这场“鸿门宴”上,毛泽东反客为主,游刃有余,完全使蒋介石陷入了被动和尴尬。由此可以洞见,蒋介石根本就不是毛泽东的对手,更不是一个档次。与其说这是一场“鸿门宴”,不如说是现代版的“单刀赴会”。当年关云长“单刀赴会”,也是毫发未损,只是把英名传达给了东吴,展示了咄咄逼人的人格魅力。在这一点上,毛泽东与关云长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要说毛泽东临危不惧,胆略过人,最绝妙的应该是延安保卫战。
一九四七年蒋介石向陕北、山东发动重点进攻时,胡宗南二十万大军围剿延安,此时毛泽东身边并没有可以调遣的部队。彭总的部队距离太远鞭长莫及,整个延安城犹如一座空城。许多人都万分焦急,但毛泽东却镇定自若,思来想去,最后拍板,哪里也不去了,就留在延安,不走了。就在这里和胡宗南唱现代版的“空城计”。但又不是机械照搬“空城计”。与诸葛亮不同的是,他把空城暂时让给胡宗南,然后带着机关人员和随身队伍在山沟里兜圈子,和敌人捉迷藏。倘若一个最高领导人,派个手下的人在这里顶着,自己撤到安全地方去,也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。但毛泽东就是毛泽东,他不会是一般的领导人。他派刘少奇、朱德东渡黄河,自己却坚决留下来。他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?第一,他必须把危险留给自己,这是他的本性决定的。第二,用自己的身价牵制住几十万敌人,既便于最后消灭这股敌人,也利于其他战场。毛泽东的胃口一向很大。第三,毛泽东舍不得延安人民,遇到危险就跑,就把人民扔掉,他是受不了的。他要与延安人民生死与共。他知道,有他在,延安人民就踏实,他不愿意让人民失望。他为什么让刘少奇、朱德这一文一武东渡黄河?我以为其中一个隐秘就是,一旦天要灭毛,遇有不测,你刘少奇、朱德就带领人民继续革命,发展我们的共同事业。第四,在毛泽东看来,最危险的也往往是最安全的。他可以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和人脉,利用我方熟悉情况敌人不熟悉情况的信息差。只要能巧妙与敌周旋,就可以闯过难关。毛泽东这个人,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他分析当时情况,认为跑到哪里都不安全,就在此地利用山沟沟和胡宗南捉迷藏最安全。从这里,我们可以学到毛氏安危辩证法。丢弃延安,要人不要地,认为“存人失地,人地皆存,存地失人,人地皆失”。从这里,我们又可以学到毛氏得失辩证法。毛泽东是从来不把个人安危当作头等大事的,总是把战略全局有利作为率先考虑的。他就是要用自己这块大肥肉,吸引住敌人,好让其他战场便于打敌人。还要以自己的存在,鼓舞陕北人民。告诉他们,我毛泽东没走,还在陕北。但是,他同时也留下了两个助手,周恩来和任弱时。周恩来和任弱时,早年能理解毛泽东的价值么?未必。
井冈山时,宁都会议时,周恩来和任弼时对毛泽东都曾持过批评态度的。但后来却都是毛泽东的重要助手,而且很忠诚。毛泽东睡不好觉,周恩来都是心疼的。毛泽东不注意安全,任弱时都是要发火的。像毛泽东这样无私无畏的大德大品领袖人物,实在是举世罕见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