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人遗忘的刘少奇

来自:温伯陵的烟火人间

    前言:    

简单聊一下刘少奇。

1

刘少奇是新中国的伟人之一,但我最近几年发现,年轻网友好像并不了解刘少奇。比如他年轻时候做了些什么、中年时为什么突然成了五大书记之一、晚年的分歧又在哪里。

 

这篇文章,我们就通过几个关键时间点,来解决这些问题。

 

和其他革命领袖一样,刘少奇也是学霸。

 

1919年夏天,受到“五四运动”的影响,22岁的刘少奇来到北京,报考了几所全国知名的大学。由于成绩非常优秀,他收到北大等高校的录取通知书。

 

按照现代人的想法,能到北大读书,肯定砸锅卖铁也得去啊,对不对。

 

但是刘少奇不行,他的兄弟姐妹共有6人,而且家境不富裕,要是砸锅卖铁去读书,一家人就没饭吃了。

 

于是刘少奇放弃入读北京高校的机会,参加了一系列学生运动,随后到保定的“留法预备班”半工半读,一边学习文化知识,一边在工厂练习打铁、木工、翻砂等技术。

 

结果1920年毕业以后,刘少奇再次倒在学费的问题上,没能去法国留学,便回到长沙另谋出路。

 

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青年,却屡次因贫失学,你说说看,这是什么世道。

 

不过也就是在长沙,刘少奇在《大公报》上读到,俄罗斯研究会组织留俄勤工俭学的消息,于是他便写信请朋友帮忙,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,然后就到了上海学习俄语,准备留学俄国。

 

1921年5月,刘少奇和任弼时、肖劲光等人离开上海,乘船前往海参崴,走走停停三个月,才经西伯利亚大铁路,抵达莫斯科。

 

在莫斯科,刘少奇被分配到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,因为成绩优异思想坚定,他在学习的过程中,参加了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。

 

从此以后,这个身份伴随了他一辈子。

 

刘少奇曾在“团员调查表”里写到,希望以后从事工人运动、青年运动的工作。于是在学成回国以后,刘少奇先被分配到劳动组合书记部,随后又派回湖南工作。

 

在湖南长沙的清水塘,刘少奇见到共事大半辈子的同志毛泽东,以及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。

 

1922年9月,正在组织粤汉铁路罢工的刘少奇,突然接到毛泽东的通知,让他赶紧离开粤汉铁路,到安源路矿指挥更大的罢工运动。

 

安源路矿在江西萍乡境内,有12000名矿工、1000多名铁路工人,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产业之一,这些年在毛泽东和李立三的领导下,已经成立了党支部和工人俱乐部。

 

在粤汉铁路大罢工的影响下,安源路矿的工人也群情激愤,要求“七日内补足工人欠饷”,否则工人就不干了。

 

安源路矿的领导想着,工人敢起来闹事,反天了,不干就不干。

 

不管工人俱乐部怎么说,就是不满足工人的条件。

 

双方的矛盾已经激化,再也没有缓和的可能,安源党组织便召开紧急会议,决定举行大罢工,任命李立三为罢工总指挥,刘少奇为工人俱乐部全权代表,公开出面应付一切事务。

 

在时代的浪潮中,刘少奇走上工人运动的最前台。

 

9月14日,安源路矿的工人走出车间,举着罢工大旗喊口号:“工人要活命”、“从前是牛马,现在要做人。”

 

眼看事态控制不住,安源路况的领导赶紧请政府和军队出面,镇压罢工闹事的工人们,军队也怕事情闹大,便派出一个团进驻安源路矿,宣布安源是特别戒严区,并且布置机枪,威胁罢工的工人。

 

军队和工人对峙两天,打又不能打,谈也谈不拢,就在16日发出邀约,请工人俱乐部的刘少奇到戒严司令部谈判。

 

戒严司令部是虎狼巢穴,刘少奇只是一介文弱书生,万一谈不拢被打黑枪怎么办?

 

要知道,那时的军队杀人,随便找个理由就行。

 

大家都来劝刘少奇,说你去戒严司令部谈判,等于羊入虎口,千万不要去,让他们派人来工人俱乐部谈吧。

 

但刘少奇说,革命是不怕死的,我一定注意安全,请大家放心。然后便穿过站满士兵的小道,走上架着机枪的台阶,进入荷枪实弹的戒严司令部。

 

三国的关二爷赴会,起码有一把刀随身,刘少奇赴会可是孤身一人,这算不算是孤胆英雄?

 

进入司令部,戒严司令李鸿程问:“你们为什么鼓动工人作乱?

 

刘少奇听出来了,这是要先扣一顶作乱的帽子,在声势上压住自己,然后取得谈判的主动权,于是直接问他:“你们究竟是谈判还是审问?是解决问题,还是想把问题搞大?”

 

李鸿程:“如果坚持作乱,就把代表先行正法。”

 

刘少奇:“万余工人如此要求,虽把代表砍成肉泥,仍然不能解决问题。”

 

李鸿程:“我有万余军队,有办法解决万余工人。”

 

刘少奇:“你有一万多军队,我们有一万多工人,那就请你制裁吧,看看最后胜利的是谁。”

 

好家伙,刘少奇的强硬风格,问的李鸿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

 

最后实在是僵持不下,戒严军队也不敢大规模屠杀工人,便和安源路矿当局商量,同意了工人的要求。

 

9月18日,工人、军队和安源路矿签订协议,承认工人俱乐部有代表工人的权力、除非有正当理由否则不能随意开除工人、工头不能殴打工人、补足并增加工人的工资。

 

安源工人的要求,几乎全部得到满足,罢工完全胜利。

 

这就是刘少奇的战绩,那年他才25岁,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的年纪。

 

从此以后,刘少奇在工人运动中声名显赫,并且在青岛、上海等地领导了影响全国的大罢工,逐渐成长为中国的工运领袖之一。

 

到了1926年,刘少奇已经做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,主持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日常工作。

 

太生猛了。

 

2

革命进入武装斗争的年代,工人运动不再是工作重点,但工运领袖刘少奇,还是在不受重视的年代,完成人生最重要的转折。

 

南昌起义爆发以后,刘少奇先后在天津、顺直省委、满洲省委工作,积累了丰富的“白区”工作经验。

 

1930年3月,刘少奇赴莫斯科,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。

 

赤色职工国际的领导人非常有苏联风格,对各国的工人运动提出严格要求,命令各国一律在黄色工会内,建立赤色反对派,公开把黄色工会变成赤色工会。

 

所谓黄色工会是指资产阶级的工会,赤色工会是指无产阶级的工会。

 

苏联的意思是让各国公开斗争,不必隐藏实力。

 

刘少奇坚决反对苏联的命令。

 

他说亚洲国家的黄色工会实力强大,赤色工会的实力弱小,而且普遍处于“非法”的地位,一旦公开斗争必然面临失败的危险,只能隐藏实力,利用黄色工会的合法地位争取群众,等时机到来再进行赤化。

 

我们都知道,刘少奇是对的。但赤色职工国际的领导人不承认,称刘少奇是反决议、反提纲,还送了一顶“右倾机会主义”的帽子。

 

于是,中国的工运领袖刘少奇,成了反对苏联的代表人物。

 

第二年,共产国际选中的王明上台,推行左倾的路线政策,极力和苏联保持一致。他们认为,城市工人运动已经很成熟了,应该发动全国规模的总罢工。

 

看这架势,和李立三的“会师武汉饮马长江”有一拼。

 

对于王明等人的左倾路线,刘少奇又提出不同的意见,他说目前的工人运动是防御性的,根本没有和国府硬拼的实力,要注意斗争策略,并且写了一系列文章来佐证自己的观点。

 

先得罪苏联,后得罪王明,结果可想而知。

 

于是在1932年,临时中央撤销刘少奇的职工部长职务,保留政治局候补委员身份,半年后又被派到中央苏区工作。

 

项英博古等人到苏区,那是晋升或者抓权,刘少奇到苏区是贬谪。

 

不过在那个年代,被留苏派贬谪,其实也是一种资本。

 

长征开始以后,以王明为首的留苏派基本破产,最终在遵义会议上,中央改组了领导结构,博古交出文件和印章,毛泽东开始领导中国革命。

 

既然以王明为首的留苏派是错误的,那么以前坚持正确意见而被他们打击的同志,也应该受到公正的评价,对吧。

 

在这样的背景下,长期领导工人运动的刘少奇,便成为白区斗争的杰出代表、正确路线的模范。

 

这是事实,也是对他多年工作的肯定。

 

而这个评价,奠定了他后半生的基调。

 

3

资历只是对以往成绩的肯定,但不能保证以后的人生道路顺风顺水,有多少人想凭借资历,坐在会议室里举手同意,结果很快就举不下去了。

 

如果刘少奇躺在工运领袖的功劳簿上,不求进取只想举手,那他就不是新中国的伟人刘少奇了。

 

事实上,刘少奇是文武双全的猛人。

 

我们先说“武”的方面。

 

1936年初,长征到陕北不久的中央决定,改变革命策略,尽快完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随后便派刘少奇为中央代表,领导北方局的工作。

 

刘少奇刚到天津,北方局组织部长柯庆施就向他汇报工作,说北平的草岚子监狱关押着60多名干部,刑期已满可以释放,但如果不履行手续就出不来,能不能想办法营救?

 

他马上就想明白了,这些人都是白区斗争的幸存者,信仰和能力都是一流的,营救出来可以补充北方局的领导力量。

 

刘少奇给中央汇报情况,经中央研究同意,然后让柯庆施通知草岚子监狱的同志们,按照国民党的要求履行手续,出狱以后继续干革命工作。

 

所谓履行出狱手续,其实就是说一些和组织决裂的话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
 

在刘少奇的安排下,这些出狱的干部马上开始工作,如安子文出任北平市委组织部长、刘澜涛做天津市委副书记、马辉之参与河北省委的领导、薄一波回山西做统战工作等等。

 

他们的工作做得非常好,几十年后也都成为名震一方的人物。

 

同年8月,中央就做出评价:“我们认为北方党的工作,自胡服同志到后,有了基本上的转变。”

 

自从1927年李大钊先生牺牲以后,北方的革命工作就一落千丈,到现在近10年了,又被刘少奇重新整顿起来,虽然有大量干部们帮助,但也说明刘少奇的能力确实强。

 

抗战开始以后,阎锡山的晋军一触即溃,导致山西国土沦丧,于是在山西做统战的薄一波和阎锡山提议,组建山西新军,保卫家乡。

 

阎锡山同意了,让他组建一个团试试看。

 

薄一波又向刘少奇汇报,刘少奇告诉他:“要去。不要说是一个团,就是一个营、一个连也要去。”

 

于是薄一波在山西组建新军,并且和刘少奇一起安排共产党员进来,把这支具有统战性质的新军,变成党组织的武装,短短两年后,又发展到7万多人,成为华北抗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 

而在整个华北,刘少奇领导的北方局努力发动群众,不仅帮助八路军发展到近20万人,还建立了普遍的抗日民主政权,仅山西的105个县,就有62个县是共产党员做县长。

 

可以说,华北的抗日根据地,如果没有刘少奇的领导和配合,不可能发展的那么猛烈。

 

1938年11月,六届六中全会召开,决定以后的方向是“巩固华北、发展华中和华南”,同时任命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,领导长江以北的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的工作。

 

因为王明回国做长江局书记已经一年,到处散布“一切经过统一战线”的言论,导致南方的军队不敢建立根据地,地方干部出现保守退让的想法,整个局面一塌糊涂。

 

刘少奇领导中原局,实际上有肃清王明影响力、重整南方军政的双重任务。

 

他的第一步是到豫皖交界的彭雪枫部,明确表态:

 

“淮河以北、陇海路以南,党领导的一切武装部队,都归彭雪枫指挥,并且集中力量创建永城、夏邑、萧县和宿州的根据地,同时加强地方工作,发展地方党组织。”

 

这是理清思路、划定职权、规定任务。

 

经过一番整顿,彭雪枫部整合起1.78万兵力,成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,给未来的发展壮大,打下很好的基础。

 

刘少奇的第二步是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,任命随行的徐海东为副指挥兼四支队司令,希望这支新成立的部队,能在徐老虎的手上支棱起来。

 

徐海东的战斗力极强。

 

刚上任不久便遇到日军扫荡,徐海东和刘少奇指挥第四支队激战三天,最终大获全胜,让这支战斗力较差的部队,有了战胜敌人的信心。

 

第四支队的官兵“胡服同志和徐司令一到,第四支队就翻身了。

 

翻身了,也就支棱起来了。

 

随后刘少奇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,重申创建根据地和发展武装的战略,决定以苏北做为华中抗日的突破口,并且调江南的陈毅和粟裕带兵北上,到苏北发展。

 

到1940年10月,刘少奇和中原局就领导新四军,在皖东苏北建立起大片抗日根据地,他自己向中央汇报说:

 

“我党在华中工作,已取得决定的胜利,打开了在苏皖广大敌后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局面。”

 

意思就是说,我基本完成任务了。

 

刘少奇的第三步整顿工作,是国民党帮忙完成的。

 

当时刘少奇的中原局管江北,项英的东南局管江南,力量还是分散的。而且项英是王明的铁杆,态度特别蛮横,工作特别不配合。

 

1941年的皖南事变爆发以后,中原局和东南局合并,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华中局,才建立起长江南北的统一管理,同时刘少奇出任新四军政委、陈毅出任新四军军长,重新整理新四军的编制和驻地。

 

从此以后,具有统战性质且不服从指挥的新四军,才变成我们熟悉的铁打的新四军。

 

战争年代要用成绩说话,没有实打实的成绩,资历再深厚也没用。

 

而开创华北和华中,就是刘少奇成为领导核心的成绩,网友们不熟悉这段历史,无非是因为,刘少奇没有指挥千军万马作战而已。

 

刘少奇确实没有亲自指挥作战,他也知道自己军事能力不高,所以他尽量让彭雪枫、黄克诚等将领发挥,自己只管全局战略。

 

而且他在整顿部队的时候,发现了粟裕的军事能力,亲手提拔粟裕为苏北指挥部的副指挥,仅次于老资格的陈毅。

 

可以说,粟裕大将的伯乐就是刘少奇。

 

刘少奇没有将兵,却能将将。

 

4

说完“武”,我们再来说“文”的刘少奇。

 

1939年的时候,刘少奇在豫西特委党员训练班作报告,讲了党史和共产党员的问题,后来这份报告传回延安,张闻天让他整理一下,到延安的马列学院做一次演讲。

 

刘少奇按照张闻天的要求整理成文,题目就叫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,然后到马列学院演讲,引起师生的轰动。

 

毛泽东评价这篇文章:“写的很好,提倡正气,反对邪气”,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,应该尽快发表。

 

于是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在报纸上连载发表,新华书店也出了单行本,后来更是被列为干部必读的二十二个文件之一。

 

整风运动开始,刘少奇回到延安,除了在书记处做日常工作,还承担起理论方面的研究。

 

他写过一篇文章——《清算党内孟什维主义思想》:

 

“现在应该是时候了,应该从思想上、政治上、工作上彻底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的残余,应该很好总结党的历史经验,特别是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,并用这些经验来教育我们的干部和党员。”

 

两条路线,一条是留苏的教条左倾路线,一条是本土的实事求是路线。

 

到底该怎么做呢?

 

刘少奇在文章里说:

 

“应该用心研究二十二年来中国党的历史经验,应该用心研究与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及其他方面的学说,应该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,并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,去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。”

 

后来指导全国人民的毛泽东思想,正是刘少奇总结提炼出来的,而且他还做了详细的阐述,让大家明白到底是什么思想,该如何指导工作和生活。

 

理论大家胡乔木都说,讲的非常精辟,是重要的理论成果。

 

有了刘少奇的总结提炼,全国党员就在精神思想方面,团结统一起来,再也不是曾经的那种分裂局面了。

 

以前在《任弼时才是隐藏的真大佬》里说,毛泽东是无敌剑客,任弼时是默默付出的铸剑人,那么刘少奇就是锻造剑魂的人,属于大魔法师。

 

这就是文的刘少奇。

 

5

写到这里已经太长了,结尾简略一点吧。

 

关于毛刘的分歧,我们可以从两件事来看。

 

其一是1948年9月,他在《论新民主主义经济与合作社》的文章里说:

 

“国家经济、合作社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,是新解放区和新中国的经济构成。在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中,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必要的,不能一棍子打死。”

 

要保护无产阶级的利益,需要国家帮助、需要教育、需要外国援助,也需要用合作社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,和私人资本进行和平竞争。

 

其二是1949年4月在天津指导工作时说:

 

“现在必须充分发挥私人企业的积极作用,将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,就不必经过流血革命。有些人怕说剥削,但剥削是一个事实。今天的我国,资本主义的剥削不但没有罪恶,而且有功劳,封建剥削除去以后,资本主义的剥削是有进步性的。”

他的理由是,中国的资本太匮乏,需要资本家来壮大资本。

 

其实这是事实,别说建国前了,哪怕是2022年的中国,还处于市场缺乏资本、需要继续壮大资本的环境。

 

刘少奇的理论,其实有一定的合理性,刚开过的七届二中全会,做出的决议也是这样的基调,而且当时的各级干部,也没想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,都做好长期国资并存的准备

 

所以刘少奇的文章和讲话,合情合理合法。

 

但是后来的形势变化太快,教员担心人民群众吃二茬苦,便想在有生之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。

 

于是,一个准备长期留在新民主主义社会,一个已经在描绘未来的宏伟蓝图,一个是面对现实,一个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,冲突就不可避免。

 

他们之间的分歧,重点不是坊间传言的权力,而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,关于这一点,王光美女士也承认。

 

这才有了后来的事。

 

我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,美好理想是绝对正确的,现实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,他们的理想和坚持都有各自的道理,其实谈不上谁对谁错。

 

他们之间的分歧,我更愿意理解为时代的误会,从革命年代走来的新中国,大概率要交的一笔学费。

顶 (8)

评论 0

置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