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该死的死,能活的活

这几年,以芯片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应该是最受国人关切的了,毕竟未来显然是数字经济时代,半导体是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基石,而从俄乌冲突来看,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战场格局,战场变得前所未有地透明,背靠北约体系的乌克兰与俄罗斯基本站在同一水平上,高技术含量的战争外在表现却还不如二战。
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极为重视芯片产业的发展,仅以芯片设计行业为例,截至2022年底,芯片设计企业达到3000余家,比2021年数量上增长了15.4%、营收上增长了16.5%,在疫情和逆全球化影响下,能取得这个成绩已经不错了。
但当前芯片设计行业存在三大问题:
一是头部不强,扛不起大梁。
以10大龙头企业为例,发展可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,不仅增速慢于行业平均水平,有的还倒退了,具体就不点名了,这在“强者更强”的芯片设计行业并不正常。
核心问题在于把过多的精力浪费在核心竞争力之外,在产品研发投入上严重不足,跟不上市场变化,浪费大量资源在探索所谓的商业模式,更可叹的是,说是头部但从全球来看不过是刚起步,结果大企业病一堆,内耗严重,刚刚倒闭的哲库就是典型。(可参见《OPPO终止芯片业务,没那么复杂》)
二是基础不牢,受制于人。
现在的国内芯片设计业,看起来红红火火,但技术含量并不高,对工艺技术进步和设计工具的依赖过高,离开先进工艺技术和设计工具的迭代就不知道怎么设计了,而且对非本土供应商过于依赖,方便是方便,但真就没问题吗?都嫌弃本土供应商,那别人嫌弃自己的产品,又作何感想?
什么时候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能够使用中国自己的设计工具、使用成熟制程实现7nm乃至5nm芯片的功能,这才算得上真正的高手。
三是小鱼小虾太多,却又拒绝重组。
现在3000多家芯片设计公司,声势浩大,几个人凑个团队写个PPT就能通过各种渠道拿到支持,但这种乌合之众有什么用?
小公司靠技术和产品变成巨头,这当然是行业兴盛的体现,也是最好的,但坦率地说行业发展至今,这种概率很小很小,为行业人才提供就业岗位、迅速扩大行业规模、最终被兼并重组才是最现实的,而且这也符合大多数小企业的利益。
然而芯片设计行业现在很怪,人员不到100人的设计公司占比竟然超过八成,这么多小微公司大多数能有什么战斗力?这也是为什么一说芯片产业,多数从业者都很悲观的原因,因为大多数真的不行。
这些企业活得并不好,很痛苦,最近小镇与一些还算比较大的公司有所交流(员工人数几千人不等),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,何况这些要技术没技术、要资金没资金的小公司,甚至可以武断地说多数就是垃圾公司,但这些公司就是不愿意被兼并重组,市场上兼并重组也很少见,这是很奇怪的事。
是因为还有梦?又或者因为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?还是为了完成某些指标?不得而知,但这是不正常的。
芯片的其他相关产业不多赘述了,概括起来问题差不多。
国家很重视、投入很大、市场上也不缺资金,在逆全球化和强调供应链安全的当下,也提供了产业发展最宝贵的市场和需求,可以说发展机遇是空前的。
这不由得让小镇想到了新能源汽车,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各种混乱,甚至骗补才是主流的,不骗补的公司才稀罕。

说一件令小镇印象极为深刻的往事,2016年“十二五”科技创新成就展在京举行,当时小镇陪同领导参观,就有一家新能源车企拦住非要介绍,各种拍照就是不肯放人,小镇看了展品简直就是玩具,最多给学生当模型,纠缠了好几分钟,小镇带头直接把对方推开,才终于脱身。
当时参展的新能源车企很少,这种技术水平还能混进来,能量不小,但没多久就死了,死的好。
产业政策是发展一个产业的必需,在部门主导、国家补贴、基金支持的扶持下,难免养了一堆蠹虫。
吃相是真难看,乱是真乱,但发展也是真快。
一个行业发展初期,怕的不是骗补、不是乱,怕的是市场反应平淡、怕的是骗子都不肯来,所谓“千金买马骨”,这么多资本砸进来,扶持了这么多行业企业,最起码为行业提供了大量有一定经验的人才,加速产业生态的形成。
与国足说到底是行政说了算不同,一个产业最终还是要直面市场竞争,直面用户的需求,行政力量可以帮一时但帮不了一世,滥竽充数的死的很快,死了之后行业虚火过了,才是大规模兼并重组的时机。
一家企业死了以后吞并成本才最低,根本不在乎这些企业有没有创新技术、创新人才,真正强大的能够活到最后的企业,一定靠自己研发,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,比如比亚迪、吉利、奇瑞等等国产品牌。
从某种意义上,这与“养蛊”很像,大量投入之下,有了足够的“材料”,最终才会养出几个融入了所有倒下企业的资产、技术、人才、市场、经验等等的超级缝合怪,这样的“怪物”到了全球市场,简直就是一边倒的“屠杀”。
毕竟全世界有资格参与到汽车产业的国家并不多,能够拥有一个汽车品牌的国家更少,除了G7,也就是印度、巴西、巴基斯坦这种级别的后发国家了,都不说是否真自主的问题。
只要是最终需要接受市场检验,用市场说话的产业,我们还是要有信心,大概率能走通光伏、新能源汽车曾经走通的道路。否定“败亡论”,也不能陷入“速胜论”的盲目自信,还是要好好读《论“持久战”》,这才是人间正道。
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即将进入血腥淘汰阶段,好不容易存活到现在的要有一批死掉,为避免惹麻烦,就不点名了。像比亚迪这样半年卖出去125万辆、6月销量破25万辆的企业,动了大多人的利益,也把一些企业逼近了生死线,自然会惹一堆麻烦。
比如今天看到一篇推文说比亚迪汉方向盘暴晒脱皮的问题,质疑车辆质量,这很正常,但看评论有人说“比亚迪设计很好,但采购的原料质量太差,据说是因为采购部门吃回扣”云云。
个体车辆出现问题再正常不过了,但把个体事件放大到质疑整个体系,那就过了,颇类似于“颜革”的操作手法。小镇无意为任何一家企业辩解,只说一个客观情况,汽车质量衡量关键之一的就是热成型钢的使用比例,很多强调安全的汽车品牌都强调这一指标。
比亚迪车身热成型钢应用比例是最高的品牌之一,而且无论是使用量还是强度,用料很良心,相信曾经与其他品牌尤其合资品牌碰撞过的比亚迪车主能有所体会。
相比热成型钢的高成本,方向盘、中控材料能值几个钱,有的品牌在方向盘、中控、座椅这种看得见的地方狠下功夫,却在热成型钢使用上颇为吝啬,到底哪一个更值得肯定?
说远了,过了小鱼吃虾米,进入大鱼吃小鱼的阶段,舆论会变得空前热闹,但这不过是小小的波折,很快就会过去,中国的竞争太激烈了。
如果比亚迪等企业品牌再推出更多创新技术、市场销量再创新高,把“友商”逼急了,啥事都干得出来,商战嘛,很多时候很“朴素”。
对于芯片乃至半导体产业的未来,小镇看得到目前的混乱和不足,但对中长期持乐观态度。
一个先进行业,并不需要太多企业,好的、能打的是极少数,但我们真正需要的也就是这极少数。随着虾米、小鱼被吃掉又或者化为培育水草、微生物的养料,一定会出现若干个集大成者,汇聚海量企业的资本、技术、人才,等到这样的巨头出现,就会突然觉得势如破竹。
野蛮生长期就快要结束了,做个PPT就圈钱的故事也快到尾声了,规模达到了,接下来对很多企业而言会非常残酷,但对国家、对行业而言却是一日强过一日。
已经有苗头了,比如对某些关键材料的限制,确实有利于博弈,也有利于拉动更多优秀企业为了原材料到中国来,这对于缩短产业发展周期很有帮助。
但在这些外部因素之外,真正关键的是我们自己的需求越来越大,历史一再证明,产业变革速度往往超出我们最乐观的预期,未雨绸缪提前准备。
让该死的去死,让能活的更加强大。
兼并重组,剩者为王,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,也是值得期待的未来。  

顶 (0)

评论 0

置顶文章